业界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业界动态

清华大学:改革机制整合信息化服务力量

发布人:邓博文时间:2018-09-17浏览:279

    清华大学信息化建设结合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实施《清华大学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坚持以满足学校各项事业发展需求为指导,深入研究清华大学新百年的新需求,做好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建立起适应自身发展需求、符合清华大学新百年发展需求的信息化工作体制和机制,保障了全校信息化科学、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为以人事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科研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综合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保障。


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校信息化校园建设是高校工作中重中之重,众多高校已经迈入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在信息化转型过程中面临如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不健全

  高校信息化建设机制体制不健全会导致分工不明确、任务推脱、规划不科学、实施不顺畅等问题。以往的机制体制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亟须改革。

2.信息化建设缺少纲领性规划

  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规划是实践的前提,是统一规划科学规划,统一管理科学实施和信息化建设科学有序进行的保障。当前缺少结合国家统一规划的校本建设纲领。

3.信息化建设缺少持续投入,经费缺少规范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耗资巨大、需要持续投入的工程,缺少科学、规范的管理,经费投入难以发挥出高效益,甚至会成为黑洞。当前经费缺少规范管理使维持高校信息化的持续性投入成为一大难题。

  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1.信息化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

  清华大学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设立于2010年,负责对全校信息化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和决策;同时,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简称信息办)作为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日常办公机构、按学校部处进行管理,具体负责全校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日常管理。

  在此基础上,清华大学又于2012年对信息化技术单位进行了整合,将原设的电教中心、计算中心、网络中心三个单位合并,成立信息化技术中心,统一承担全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运维和服务职能,更好地整合和统筹运用全校信息化技术力量和工作团队;同时,设立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承担高水平科研任务,努力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网络科学和引领国家网络空间的科学进步和发展,与信息化技术中心属于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将科研和运维结合起来,相互带动、相互促进。

  至此,清华大学初步建立起由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重大决策、信息办承担日常管理与协调、信息化技术中心提供技术开发和运维服务的信息化工作组织管理体系。

  在宏观决策层面,由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校信息化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和决策。

  在具体工作层面,信息办负责组织协调学校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立项、论证和验收评估并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

  在具体执行层面,以信息化技术中心为主体,承担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运维和服务。

2.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实现顶层设计

  信息化工作体制机制完成调整之后,清华大学又结合《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20)》和《清华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201212月正式发布《清华大学信息化发展规划(2012-2020)》。20166月又通过《清华大学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这两个规划是清华大学在信息化领域的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文件。

  在《清华大学信息化发展规划(20122020)》以及《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指导下,清华大学信息化完成了一批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既包含数据中心、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网络安全体系、计费系统、基础数据库、电子身份及认证等基础平台类项目,也支持了财务、人事、学生、组织、宣传、图书馆等业务系统。

  《清华大学信息化发展规划(20122020)》明确提出“梳理基础数据,实现全面共享”的目标,努力改变基础数据重复采集、互不兼容的现状,建设充分共享的学校信息化基础数据资源。为此,清华大学推进实施“基础数据库建设与数据共享”和“基于数据共享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两个重点项目。建立起以教师为主线的基础数据库、数据交换平台、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建立了相应的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实现了对基础数据的采集、管理和综合利用;初步建立了基于基础数据共享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面向教师提供数据综合信息服务、面向领导提供数据统计分析服务,面向管理部门提供了业务管理与协同工作服务。同时,建立了基于数据共享、公共软件服务、松散耦合的信息系统技术架构,积累了一批公共软件组件和服务平台,构建了垂直式、服务型的信息门户,为全校信息系统的整体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和经验。

3.信息化经费投入模式的创新

  为了改变信息化发展长期依赖“211工程”“985工程”等专项经费、“脉冲式”发展的状况,清华大学自2013年起调整信息化经费投入方式,将信息化经费分为信息化建设经费和信息化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经费,分别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实现经费投入常态化,为信息化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信息化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经费涵盖了校园网、数据中心、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日常运行费用,由财务处与信息化技术中心核定后直接纳入学校年度预算。

  信息化建设经费则由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结合《清华大学信息化发展规划(2012-2020)》以及全校信息化建设需求,统筹管理。自2013年以来,已累计完成40余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立项、实施和结项工作,总经费额度超过6000万元。

20155月,《清华大学信息化建设经费项目实施细则》颁布实施。该细则从机构职责、立项审批、项目管理、结题验收、项目跟踪、经费管理等方面对全校信息化建设项目进一步进行细节的规范。

  在这个过程中,清华大学摸索出一套有效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保障机制。分工协作的项目运作模式(业务部门牵头、信息化技术中心落实、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协调)是保障信息化建设项目运行和实施的基础。规范化的全流程管理、评审专家聘请原则、项目进展定期交流机制、标准化的会议文档文件是信息化建设项目技术方向和进度的保证。与财务处合作建立的项目经费分批拨付、阶段检查、财务决算审计验收的机制,是加强资金监管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关键。

 成效和经验

1.体制机制的改革是根本性举措

  近年来,清华大学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这一根本性举措。目前的体制机制,有效改变了过去信息化工作“有人问、没人管”的尴尬状况,改变了过去信息化经费“饥一顿、饱一顿”的脉冲式投入方式,改变了过去信息化建设被部门需求牵着走的局面,形成了全校统筹协调、全力推进的快速发展格局。

2.整体规划顶层设计是制度性保障

  作为全校第一份信息化专项规划,《清华大学信息化发展规划(2012-2020)》确定了“十二五”期间的具体目标,也明确了面向2020年的发展任务,为信息化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清晰了定位,为具体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3.落实经费投入是基础性保障

  信息化发展离不开经费投入,稳定持续的投入是信息化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措施。几年来,清华大学将信息化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坚持“小步快走、补好欠账”的原则,既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也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支持。(作者单位为清华大学)(责编:王左利)

  清华大学深入研究学校自身的发展需求,做好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建立了符合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事业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了信息化经费投入模式,加强了数据共享,支撑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了信息化基础设施,提高信息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以人事制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科研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综合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保障。

  学校将原有的计算中心、网络中心、电教中心整合成一个中心,理顺了信息技术服务组织体系,可以更方便地整合信息技术服务力量。同时将科研与服务融为一体,比较适合当前信息技术服务现状,比较容易调动信息技术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创新了信息化经费投入模式。为了改变信息化发展长期依赖“211工程”“985工程”等专项经费、“脉冲式”发展的状况,学校自2013年起调整信息化经费投入方式,将信息化经费分为信息化建设经费和信息化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经费,分别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实现经费投入常态化,为信息化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建议下一步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整合信息技术管理和服务力量,探索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真正打造出世界一流的高校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其他高校信息化服务做出表率。

本文刊载于《中国教育网络》杂志2018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