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业界动态

中国高校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 (三)在教育本源中 寻找“诗和远方”

发布人:高逸昕时间:2022-05-16浏览:13

虽然近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高校信息化依然面临很多短板,甚至是需要巨大的改革阵痛才能解决的“痛点”。

◉ 比如提升大学领导层的信息化素养。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固然重要,但从高校治理的层面来看,领导层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才是关键;

 比如校园CIO的落地,作为国外高校行之有效的CIO体制在国内高校明显水土不服,在当前的决策体系、行政架构下很难出现这样一个对经费投入和信息化统筹都有决定权的位置,难免名不副实;

◉ 比如“信息孤岛”的打通。由于顶层设计的缺失,部门之间的壁垒依然牢固,涉及到责权利的博弈以及人事安排,可谓举步维艰;

 比如信息化经费的投入机制。由于没有相关的硬性指标和评价体系,在整个学校预算大盘子中的信息化经费很难达到较高优先级,尤其在预算本就不多的学校中难免捉襟见肘;

 比如信息化队伍建设。很多学校的信息化部门不受重视,因此编制少,评职称难,上升通道狭窄,收入与社会岗位收入倒挂等,造成了信息化队伍人数少,优秀人才留存难等问题。

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是个一环套一环的恶性循环,由于缺乏政策层面的硬性指标和评价体系,所以很多高校没有建立相应配套体制机制的动力,信息化经费少,信息化队伍建设困难,信息化建设推进也就阻力重重,这些都是高校信息化建设进入“深水区”后亟待解决的痼疾,需要从后续发展中去寻找答案。

图片

当然,在既有的信息化技术不断“加速度”提升以及人工智能、量子计算(通信)等新变量不断涌现时,高校信息化的未来让人充满期待。

想象一下,你跟老师同学们共处于一个宇宙空间中,导师可以将所有人带到任何一个人类已经探明的星系或者星球上,讲述这里的天文学原理和形成机制;又或者,你可以穿越时空,与任何一个科学史、文学史上的人物交流;再或者,你可以置身于火箭、机车、轮船的内部,实地操作并检测其运行的各方面数据……这些不过是未来教育的小小场景,而你同时可以与全球相关学者、师生共同讨论,共上一堂课,所有需要的资料都触手可及。

你可以在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通过携带的终端进行学习,将所思所想记录在校园的任何一个终端里,你的学习轨迹、生活轨迹将得到完整的记录,并成为学习评价的一部分。

同时,人工智能学习助手会根据你的学科、课程进度、个人特点等进行匹配性的自适应个性化学习,而教师也可以在与之相连接的教学助理的帮助下了解每位学生的状态,并给予相应的帮助。

每个高校都将汇聚成庞大的数据流,包括大学精神等无形的内容都可以具象化,反过来,数据流本身又镜像化出一个无形的大学。这很有可能会导致现代大学模式的解构,由此诞生新的大学模式。

比如美国的密涅瓦大学,就是一所“没有校园、没有入门课、没有讲授式教学、全部小班在线研讨、学生四年全球七座城市游学”的新型数字化大学。它脱胎于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数字生态环境,同传统大学相比,密涅瓦大学在办学理念、硬件建设、师资选聘、招生方式、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和学习服务等方面都有着天壤之别。

一位高校校长在谈及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时曾提到三个关键词,数字化、镜像化、智能化。这既是一种并列的关系,也体现出了递进的节奏感。将大学包括管理、教学、科研、服务在内的一切内容数据化,从而镜像出一个云中大学,再通过智能化连接现实大学与虚拟大学,是达成高校现代化治理的最优解。“我将无我”,这或许是所有带着物理围墙的大学最终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