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现状及对策

时间:2018-06-19浏览:714


现状:

目前,随着“互联网+”热潮的兴起,国内的部分高校正处于智慧校园的建设阶段或规划立项中。不过每个学校对智慧校园的认知与需求不尽相同,随之建设的内容、侧重点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智慧校园建设情况较为复杂,周期也比较漫长,但每所高校建设内容大体上涵盖了综合信息平台、校园网络环境、物联网技术等这几方面。

例如,在国家号召和政策支持下,部分高校对智慧校园建设开展了实际的行动。如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的设想,并进行试点规划实施。

高校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并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

第一,高校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目前大部分高校拥有基础网络环境,网络架构规范,系统运行安全,校园内部还构建了能够支撑智慧校园的数据平台和相关子系统的服务器集群。

第二,高校拥有支撑智慧校园运行的数字化平台,能够提供基础性服务,实现数据共享。

第三,校园内部已形成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基本涵盖数字化管理应用的所有体系。

第四,高校应用互联网技术,产生丰富的数字化教学应用案例和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充实了智慧学习空间。

为此,从总体上而言,我国现阶段智慧校园的建设更多地倾向于对校园环境的建设,尽管拥有先进的建设理念与创新思维, 但仍处于探索阶段,还需完善、深入探索内容建设与具体应用实施。

在“互联网+”时代,智慧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目前各大高校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从对智慧校园的概念理解角度来看,很多高校对智慧校园的概念理解不够准确、全面,甚至存在一定的偏差, 从而导致建设工作仅仅停留于表面建设,并未突破数字化校园的束缚,没有真正实现教与学的智能化。

其次,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大部分高校因为缺乏经验, 做出的顶层规划设计与学校实际需求相分离,由于忽略了主体因素,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师生负担。

再次,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高校并没有运用科技协助教师实现智慧教学,没有达到智慧教育的目的,也没有创造出属于智慧教室精彩而高效的智慧课堂, 最终并未使课堂智慧化。

最后,从智慧校园的应用与管理角度来看,高校没有特别重视协同办公问题,忽略了各业务系统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办公系统仍未覆盖学校各个业务层面, 无法准确实现业务流转。

此外, 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注重智慧管理与相关技术的设计, 未考虑广大师生的感受,没有把智慧校园的建设同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因而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校园”。

对策:

目前,“互联网+”浪潮风起云涌,我国高校的智慧校园建设已初见成效。然而在进一步推进智慧校园的发展过程中,研究者逐渐发现我国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为此,为了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必须开辟一条适合我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路径。笔者认为国内智慧校园的进一步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高校大数据库和数据分析专业团队

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离不开高校大数据库的建设,而增加高校数据库信息含量是实现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升级转型的重要基础。

在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进程中,首先,须以大数据为基础,对校园发展建设的各项数据进行高效整合,优化其结构。运用数据处理平台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供学校管理层决策使用。

其次,搭建网络资源管理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形成智能化、个性化、全方位、多层次的智慧校园平台, 注重智慧校园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考虑师生的情感体验,以此来实现“互联网+”与校园的深度融合。

最后,组建高校数据分析专业团队,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我国高校智慧校园的顺利发展。

(二)设立高校智能教学系统与智能监管系统

同国外相比,我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发展起步较晚,进程较为缓慢,为了加快我国高校智慧校园的发展速度,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应制定有利于高校智慧校园发展的方针政策,高校应对智慧校园建设投入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

一方面,国内高校应依托教学资源平台设立智能教学系统,辅助教师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批改作业以及智能讲课等,在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在线咨询、提交作业以及教师在线反馈指导的同时,也为师生互动教学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

另一方面,高校应构建智能监管系统,创建办公、教学活动、教务、教学设备等监管系统,从而为师生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将校园资源进行有计划的部署,可随时随地登录智慧校园系统,查询个人信息、课表安排、课程成绩以及实践活动等,通过智能监管充分实现校园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使用。

(三)实行SOA 建设方案,并应用CIO 负责制

智慧校园中充斥着各种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应用基础设施。如何才能面对不同的服务快速做出反应无疑是当前智慧校园建设最迫切的问题,而面向服务的架构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凭借其松耦合的特性,采用模块化的方式来添加或更新服务,对业务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并解决新的业务需求。

同时,为促进不同高校之间数据的流动和整合,高校可实行CIO(首席信息官)负责制,建立相应的运维管理架构,打破常规的、不利于信息化发展的制度壁垒,进一步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统筹力度,从而打造新型的以“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生活”为导向的智慧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更详细、更便捷、更全面的校园服务指南。

(四)构建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优化智慧校园文化系统

现阶段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缺乏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大多数高校智慧校园师资团队主要以技术人员或者教育理论工作者为主,不是重技术就是重教育理论,忽略了专业知识与实践工作的统一。因此,构建一批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对当前智慧校园建设而言迫在眉睫。构建信息化建设队伍为促进智慧校园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持,是智慧校园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应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信息化教育宣传,引进高素质的IT 人才,加强智慧校园文化系统的建设,展现智慧校园文化特色,统一数据库系统,充分运用虚拟学习社区、智慧学习空间、博客、QQ 群以及微信群等为师生与家长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沟通平台,促进双方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使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彰显人文情怀。

产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编辑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进行审核处理。本文节选自:《数字教育》,作者:罗万丽、王蕊,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