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S君 公众号:SmartShow创新社
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正式发布,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升级。如果说教育信息化1.0时代“三通两平台”,停留在搭设备阶段,那么教育信息化2.0的 “三全两高一大”,则是把教育技术深度嵌入学习思维、环境和系统中去,通过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将人工智能切实融入实际教学环境中,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
教育与新技术的融合进程下,无论对于学生、老师、学校还是教育产业都像进入一场充满探索的实验,有人拥抱变化,有人迟疑观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行业录播也不例外,作为在录播行业里深耕了二十五载的资深教育装备企业,中庆集团率先将人工智能融入录播,通过大数据的累积分析与课程教学过程相结合,形成可视化的教学数据模型来辅助教研提升。
中庆集团董事长宋东茂
在SmartShow创新社的采访中,中庆集团董事长宋东茂认为,技术引领着教育变革和发展,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融合,使录播从第三眼看教育的“记录者”变成了能提升教育品质的“分析者”。录播AI时代,如何将人工智能发挥价值,深度应用到教学过程,真正为一线学生和教师解决问题,是未来在教育市场的激流浪潮中突围的根本。
录播进入AI时代
录播行业近几年发展迅猛,经历了不同几个阶段的提升,学校对录播的需求也从“拥有设备”到“深入应用”的转变。
“早期做录播的初衷,只是想把优质的教育资源保存下来,所有人都蜂拥而上,量是起来了,但实际上优质的课程少之又少。后来有课了,如何甄别好的课程就成了问题,‘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晒课’、‘评课’活动就成了录播发展的第二阶段。” 宋东茂介绍到,到了第三阶段,就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偏远贫穷地区输送的“专递课堂”;而到最新的阶段,就是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等融入的AI录播阶段。
学校对录播的需求也在转变。目前大多学校都已经安装了录播设备,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深度应用?应该发挥什么价值?未来能在课堂中挖掘分析出多少问题和解决方法来促进教学提升才是学校想要的。
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融入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录播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设备,拿中庆智课解决方案为例,它是一个以常态化录播为基础、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深度数据挖掘。” 宋东茂向SmartShow创新社解释道,通过对课堂教学数据的及时采集和分析,再让客观的数据服务于教学决策和高效教研。
课堂是教育信息化主战场
虽然目前市面上很多录播机构都开始布局人工智能,但要么还停留在入门级的人脸识别和简单的S-T分析,要么没有把重心放到课堂教学上。宋东茂认为,教育过程的80%都是发生在课堂中,深度挖掘和“教”和“学”的行为数据背后的意义才是有价值的。
“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的行为反映着教师的课程呈现方式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师层面上,是在讲授,还是板书、巡视或者师生互动,学生是在举手、听讲、读写、应答还是互动,我们可以从16个维度,对师生的近一百多种行为进行识别。并根据S-T之间的互动转化频率,利用之前累积的海量数据模型进行分析。” 宋东茂表示。
据了解,传统的S-T分析只能分析出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的时间占比曲线,但中庆智课基于人工智能对于学生和老师的行为分析与S-T之间的互动转化频率,可以形成针对教学课堂的4种精准常态化模型,包括练习型、讲授型、对话型和混合型。根据大数据计算,教师可以看到自己每节课的数据分析结果,根据学生在课程上的表现反馈,来帮助教师匹配什么样的课程适合什么样的授课模式。
这类模型场景需要长期累积而成,教室、老师、学生都是固定的。同样,中庆智课还可以服务于教研进行同课异构分析,可以通过同校或者跨校的多位教师同上一节课,AI系统自动分析各个教师的授课过程,对比各个课堂的教学行为,发现差异和特色,为教研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
深扎教育一线持续式运维
技术用起来+服务跟上去=教育好产品
在宋东茂看来,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手段,运用到教育,不能是喊口号或者摆空架子,其根本还是要服务学生和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而落实到AI录播产品和企业上,需要做到三点。首先不能干涉和改变课堂的正常秩序,或者压抑学生天性;其次,需要教师们能用起来,虽然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了录播产品中,但如果研发的功能过于复杂,老师不能立即上手操作,使用起来反而拉低了教学效率便都是无用功。最后,学校购买产品后,对于后续的数据、技术服务能否跟上将是关键。
“未来AI录播是否能被教师、学校应用起来,将靠数据驱动和服务驱动。中庆的研发团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于一线老师应用平台的跟踪式服务。” 宋东茂表示,购买了产品的学校和地区,中庆会配备专业的产品经理,帮助教师和学校一起摸索本地区教研数据的科学性,如果有疑问,则会第一时间反馈到公司,由教研专家团队和研发团队去提供支持。在持续近半年的跟踪下,直到教师和学校能真正运用起来,对数据完全吸收消化。
只有应用起来,让数据跑动起来,才能说通过大数据统计和分析,对症下药,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同时能够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育。
用技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如何让人工智能、大数据在教育中发挥最大价值,中庆还有另一个蓝图,就是改善教育不均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我们一直尝试着通过科技手段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那能不能让更多的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跟一线城市一样的优质教育呢?” 宋东茂感慨道。事实上,中庆也一直在通过以捐赠产品形式去实践。
此前,中庆多次通过对贫困区县捐赠教育资源管理应用平台、学校精品资源实时采集系统、远程交互授课系统等,将设备安装在区县优质学校,同时远程交互授课系统又以“专递课程”的形式,对偏远山区地区输送优质课程。
在服务偏远贫困地区的教研提升上,中庆还针对地区教育水平差异化的情况,因地制宜地推出了两种模式的教研标准。在已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且有教研团队的地区,中庆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在系统中套用当地的表格;而在教育相对落后且教研活动开展困难的地区,中庆提供与教科院合作推出的标准化数据参考,适用于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模式,来为教育资源落后的地区提供教研支持。
宋东茂表示,未来中庆也将加大与全国各大地区教研专家的接洽,并建立中庆自己的教研团队来更高效完成教研诊断支持,将教研与技术充分结合,来缩小地域带来的教育不均衡现状。
编辑:张晓爽 审核: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