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为基 以“云”为翼 多维发力构建武大智慧校园

时间:2023-12-06浏览:10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下,“高等教育+智能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一场新基建、云服务、网络安全等同频共振的教育信息化领域深刻变革正在高校上演。近日,《高校信息化应用》采访了武汉大学信息中心主任刘昕,请他介绍武汉大学以为基、以为翼的,多维发力构建智慧校园的实践经验和成果。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场由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教育颠覆式变革,在这场大变革中,武汉大学是如何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

刘昕: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阶段。它涵盖了应用和融合数字技术、树立数字化意识和思维、培养数字化能力和方法、构建智慧教育发展生态、形成数字治理体系和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武汉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武汉大学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学校围绕一个目标,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以“双一流”建设为中心,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数字化转型为支撑,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方面,落实两个抓手。一是数据共享应用,实现全校核心系统数据的同步交换和共享,加大数据应用服务力度,使数据的价值随着使用而不断增加,准确性也得到提升。二是流程优化再造,结合管理服务事项的梳理,进行流程的优化再造,以最优化的工作流程、便捷的服务方式、简化的材料要求和满意的师生体验作为评价标准,推动部门服务从窗口服务向网上服务的转变,实现多头管理向协同服务的变革。

另一方面,强化三个统筹。一是统筹战略规划和布局。相继出台信息化十四五专项规划、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数字赋能专项行动等一系列发展规划和规章制度,通过理顺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决策、咨询指导和执行落实的三层机制,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部门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二是统筹技术规范和标准。参照执行《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的基础上,制定了应用系统、网络安全、数据标准、接口开发等一系列技术规范。三是统筹项目实施和管理。规范项目建设和软件资产管理,实现了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规范化管理,统筹推进职能部门业务系统建设,统一管理全校软件资产,并进行全校软件资产清查。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和学校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学校制定了《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2-2023年)》,以问题为导向,明确了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同时,学校信息化部门在网络通畅和用户体验、数据共享和应用、业务融合和通畅、平台协同等四个方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首先,针对部分区域网络速度较慢、师生上网体验不佳等问题,我们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网络通畅和用户体验,打造了教育新基建,提升了用户体验。

其次,针对数据打通不彻底、数据源落实不到位、数据不够及时准确等问题,我们加强了数据共享应用,全面推进数据通畅和共享;严格落实“一数一源”机制,深度打通了部门业务数据,提升了数据共享交换效能;推进数据治理与交换共享,丰富了数据赋能应用场景。

再次,针对业务系统整合不够、跨部门业务办理不畅的问题,我们加强了业务系统融合,深入推进业务通畅和融合。信息化部门聚焦关键需求、核心业务和重点人群,重构改造了业务系统,推动了业务闭环的高效运转。以“人”为核心优化了面向教职工从入职到退休、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周期的信息化管理。以“财”为抓手搭建了统一支付平台,丰富了统一支付应用场景,实现了物资采购和经费报账的迅捷办理。

最后,针对界面不统一、授权不灵活、体验不友好的问题,我们加强了公共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了平台的通畅和协同。学校统一了技术规范和UI风格,统一了应用授权,融合了应用服务,打造了实用、管用、好用的大平台。

“武汉大学创新性地引进了桌面云技术,构建了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日常办公、科研支撑和教学服务保障为一体的教学桌面云系统,可以详细聊聊部署桌面云的初衷吗?”

刘昕:

近年来,虽然移动终端越来越普及,移动应用也越来越丰富,但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中,PC终端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日常的文献阅读、文档编辑和数据分析等操作中,PC终端的作用尤为重要。然而,传统PC终端在安装部署、日常维护和安全管理上需要较大的人力投入。在图书馆、公共教室等PC终端密集的场所,由于使用频繁,故障率更高。虽然硬盘保护卡可以避免反复重新安装系统,但用户的文档资料难以可靠地保存。通过引入桌面云,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其在数据安全性、管理便捷性和运维效率上的优势,较好地解决了传统PC终端管理上的问题,从而腾出更多的人力为师生提供服务。

“武汉大学的云端赋能和网络安全建设在保障疫情期间学校教育教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您认为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对学校信息化的未来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带来了哪些启示?”

刘昕:

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对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的开展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极大地刺激了将一切从线下搬到线上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在线开展日常办公、在线组织教学科研、在线提供管理服务等成为确保学校正常运行的重要途径,师生员工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学校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敏捷优势,全力做好信息化保障工作。具体而言,信息化部门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日常巡检和安全巡查,保障线上服务畅通稳定。

二是利用低代码技术、微服务架构和校内资源,快速上线各类应用,确保及时响应战“疫”需求。

三是制定网络安全应急保障预案,确保网络安全可信可控。

四是升级线上教学平台,开发虚拟教室,支持多种教学方式和实时督导,提供课件共享服务,确保教育教学正常进行。

武汉大学也荣获2020年度IDC中国数字化转型疫情防控特别奖,是唯一的高校获奖单位。

来源:高校信息化应用;编辑:高逸昕;审核: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