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学习时报》撰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大动力》,文章强调:以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加强全民终身教育保障。当前,人民群众对终身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大规模应用和数据整合共享,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并获得2022年度联合国教育信息化最高奖项,成功举办两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为数字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要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坚持应用导向,推动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不断丰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数据中心,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持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完善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建好老年大学,更好推进国家数字大学建设。要积极推动以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更新理念、变革模式、完善治理、提高质量、促进公平,让终身学习资源更加丰富,推动教育活动向更加灵活广阔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延伸,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详情一起来看——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大动力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部分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以改革添动力增活力,奋力书写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提高政治站位,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加快构建育人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系统塑造价值观引领、文化知识相融通、各学段相衔接、校内外相结合的育人新格局,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前,全国高校已实现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及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中小学全面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下一步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育部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各地同向同行、通力配合,形成各展其长、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针对每个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系统完善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整体优化设计高校思政课课程方案,完善大中小学集体备课制度,健全与思政课一体化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课程定位、教材编写、评价标准,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不断巩固的育人效果。新时代伟大变革,是鲜活的思政教材,是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近年来,我们锚定“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目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创新。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要更好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优势,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让学生在“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中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
二是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字字千金。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知识智力、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缺一不可,要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深化体教融合,改进和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着力解决“小眼镜”“小胖墩”等问题。持续推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工作体系,全面培育积极心理品质,让广大学生更加健康阳光。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明确规定,要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将实习实践教育有机纳入各级各类教育,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计划,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强化对知识的现实运用、对创新的切身感知。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推进美育浸润计划,深入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让学生既具备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又提升人文素养、厚植文化自信。
三是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我们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贯穿教书育人各环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对师德违规问题“零容忍”,同时坚决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大力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健全教师教育体系,推动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扩大实施“国优计划”,提升师范教育办学质量,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以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切实保障教师地位待遇,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负担,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全心爱护教师、全力支持教师发展,巩固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全面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服务国家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助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全会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从发现到发明、从发明到应用加速迭代,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越来越成为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必须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龙头引领作用,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机制,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断强化对现代化建设的支撑。
一是聚焦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提升。创新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人才是促进和提升国家竞争能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必须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推动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拔尖人才培养,汇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头部企业和国家实验室力量,共同推进人才培养专区建设,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着眼学校办学核心能力提升,加强核心课程、教材、实践项目、教师团队建设。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更好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层次人才的需求。
二是聚焦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近年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日益彰显。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聚焦国家战略和世界科技前沿,把重大任务作为科教融汇的“发动机”,推动高校组建科研大团队,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加大对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在学术生涯起步阶段就开始长周期、高强度、稳定支持,使青年科技人才既坐得住“冷板凳”,又下得了“笨功夫”和长期功夫,真正“十年磨一剑”。评价制度改革至关重要,要加快建立与有组织科研模式相适应的评价考核机制,特别是以贡献和质量为核心的标志性成果评价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三是聚焦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高校集聚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必须更加突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科技变革的目标导向,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推进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建立“枢纽+节点”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网络体系,引导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面向中西部、东北等地区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转移为一体的新平台,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深化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试点,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双提升。
四是聚焦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国教育的大门永远向世界敞开,必须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推动国际教育科研合作,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打造“留学中国”品牌。教育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要扩大中外青少年交流,实施国际暑期学校等项目,建好“鲁班工坊”,不断拓展中国教育“朋友圈”,更好服务国家外交和经贸大局。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化同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合作,支持上海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建设,推动中国教育理念和实践走向世界,增强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满足人民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经过坚持不懈的接续奋斗,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其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达到了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当前,教育“量”的短板已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质”的提升成为紧迫的要求。要按照“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要求,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教育发展的基本尺度,把促进公平融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一是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面对学龄人口变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老龄化叠加带来的新挑战,教育要主动应对、加强前瞻性布局,推动各地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和跨学段资源余缺调配,指导有条件的地方提高统筹层级,加强资源的统筹利用。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发展水平。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深入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推进高起点新建一批、优质学校扩招一批、集团化办学提升一批、城乡结对帮扶一批,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让更多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到好学校,有力夯实基础教育基点作用。
二是注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教育问题。教育是人民群众感知度最高的“身边事”“关切题”。要统筹推进“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推动育人方式、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提高基础教育育人水平。推进教育关爱制度化,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疾儿童等群体的保障力度,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权利,健全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全力以赴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就业优先导向,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教育引导学生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要努力让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更加宽阔,举办“少而精”的中等职业教育,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办学能力,通过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体系设计,让不同禀赋、不同发展兴趣的学生能够进行有效学习、多样化成才,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三是加强全民终身教育保障。当前,人民群众对终身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大规模应用和数据整合共享,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并获得2022年度联合国教育信息化最高奖项,成功举办两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为数字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要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坚持应用导向,推动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不断丰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数据中心,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持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完善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建好老年大学,更好推进国家数字大学建设。要积极推动以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更新理念、变革模式、完善治理、提高质量、促进公平,让终身学习资源更加丰富,推动教育活动向更加灵活广阔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延伸,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教育系统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当好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教育信息化资讯
原标题为《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学习时报>撰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大动力》
编辑:高逸昕
审核:林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