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旧版  教学资源部  技术交流

镜头的组接

发布人:时间:2012-02-17浏览:3652

一、镜头的组接原则 
  镜头组接要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认识规律,因此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镜头的组接要合乎逻辑

镜头的组接不是随意的。上面已谈过熟睡的小孩、铅笔和香烟三个镜头组接在一起,就不知所云。镜头组接必须合乎逻辑,要合乎事物发展的逻辑,要合乎生活的习惯,要合乎认识和思想的逻辑。

事物的运动状态有必然的发展规律。人们也习惯按这一发展规律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比如,老师在投影器上放上一张投影片,学生必将想看清在银幕』:出现什么图像;运动员拉开弓箭,观众下一步必想知道中靶的情况如何。有一个片子是拍摄某游乐场的情况,有射箭、跑马、骑骆驼……等,拍摄者拍下了不少精彩镜头,但在编辑时却忽视了镜头组按的原则,在拉弓射箭的镜头之后,却按上一个跑马的镜头。人们看后还有点担心射出的箭是否射中奔跑中的马。类似的镜头组按,还导致出现了一桩“现行反革命”案。在“文革”初期,电视台播出了一则民兵训练的新闻片,在民兵射击的镜头之后,接着是民兵在人民大会堂开会的镜头。“造反派”就抓着这一点说院是将枪口刘准毛主席射击,是对毛主席有刻骨仇恨,包括台长在内部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尽管他们都不是真正的反革命,后来也平反了,但从镜头组接的逻辑推理上他们确是错的。所以镜头的组接不能随意,必须合乎逻辑。

(二)遵循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

遵循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拍摄下来的镜头,在进行组接时,就

能使镜头中主体物的位置、运动方向保持一致,合乎人们的观察规律。否则,就会出现方向性混乱。如拍摄踢足球,甲队是射左方球门,乙队是射右方球门,若有一台摄像机从相反方向拍摄,看上去就变成甲队也射右方自己防守的球门了。又如有三个人站在一边向目标物射击,拍第一人是向右射击,拍第二个人时,机位被调到另一边,于是从画面上看起来是向左射击,第三个人又是向右射击,这样,组接以后的屏幕效果便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了。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方向混乱的镜头,在拍摄时必须遵守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即在处理两个以上人物的动作方向及相互间的交流时,人物中间有一条无形的线,谓之“轴线”(见图5—1)。摄像机若跳过轴线到另一边,拍摄的镜头组接后,就会破坏空间的统一感,造成方向性的错误。

图中是拍摄甲,乙二人谈话,我们把二人谈话拍成如图所示的四个分切镜头。

镜头1:中景,甲乙二人在谈话;

镜头2:近景,甲说话;

镜头3:近景,乙答话;

镜头4:近景,甲说话。

这里镜头4就是越轴镜头。因为镜头1的长角度方位设在A区,以后拍摄的分切镜头就不可以越过A区;如越过A区到B区,就是越轴或跳轴镜头,越轴镜头和上下镜头无法组接,组接后会产生方向性错误,即原来甲是面对乙说话,结果是背向乙说话。

(三)景别的过渡要自然、合理

表现同一拍摄对象的两个相邻镜头组接得合理、顺畅,不跳动,须遵守以下三条规则:

1、景别必须有明显的变化,否则:将产生画面的明显跳动。

2、景别差别不大时,必须改变摄像机的机位。否则也会产生跳动,好像一个连续镜头从中间被截去了一段一样。

3、不能同景别相接。因为表现同一环境里的同一对象,景别又相同,其画面内容是差不多的,没有多少变化,这样连接没有多少意义;如果是在不同的环境里,则出现变把戏式的环境跳动感。

(四)动接动,静接静

动接动——动指的是画面内主体的运动。如跑动的汽车与蹬着白行车快速通过的人群连接,是动体接动体,就能收到顺畅的效果,但运动的速度和方向不能差别太大。

静接静——静指的是画面主体的静和画面本身是固定的镜头。静接静和动接动一样,都是利用画面内在节奏的一致性衔接,这样不会觉得突然。但主体运动的镜头要与主体静止的镜头相接时,等运动的要素停下来才能与静止的主体画面连接。比如,手摇离心器在高速旋转,一定要制动停止旋转,把试管拿下,再接一个试管的特写才觉得顺畅,而不能在试管高速旋转时就接试管静止的特写。同样,运动的镜头要与静止镜头连接时,运动镜头必须有一个静止一至二秒的起幅时间。所以在拍摄运动镜头时,必须有足够的起落幅时间,否则在组接编辑时就会发生困难。

(五)光线、色调的过渡要自然

    两相邻镜头的光线与色调不能相差过大,否则也会导致变化突然,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注意与思维。

 
二、镜头的技巧组接 
  相邻两个镜头画面的连接,除了通常闲的快速切换外,还能用电子特技机进行多种多样的技巧组接,常用的有淡变和划变两大类。

(一)淡变

淡变又称慢转换或叠化。它是相邻两镜头画面在某一段时间内相互渐变产生的组接方式。它与切换(或叫切变)不同。切换组接是相邻两个镜头画面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变换,而且画面图像没有交错(见图5—2a)。这个交换时间仅有几十个微秒,是人的肉眼察觉不到的。而淡变是第一个画面慢慢隐没,第二个画面慢慢显现,所以又称这种交换为“渐隐、渐显”,或“淡出淡入”,“化出化人”。这一渐隐渐现的过程,画面图像可以是交错的,也可以是分离一段时间的,因此分为X淡变,V淡变和U淡变几种淡变方式。

1、X淡变。两幅画面图像的渐变是互补交错进行的,(见图5—2b)。当图像A满幅度时,图像B不出现,随着图像A幅度减弱(渐隐),图像B幅度逐渐增强(渐显)。当到达时间t1时两幅图像幅度相同,同时重叠出现其强度减半的重叠像图,到图像A完全稳没时,图像B完全显出,这一淡变过程便告完成。

X淡变方式的组接往往用于下面场合:(1)当相邻两镜头画面是相隔较长时间的结果时,表示时间的推移。比如溶液的扩散现象,图像A是在盛有清水的烧杯中滴上两滴红墨水,经过X淡变后的图像B是完全扩散均匀的淡红色溶液。这样,通过X淡变省去了中间变化的时间过程。动植物的生长,事物的运动变化等,凡是要将推移一段时间后的画面,都能应用这种组接方式。(2)进行比较、抽象或表示进展等。如从一条真鱼淡出鱼的骨骼,从波的干涉现象淡出书本中的干涉图样等。

2、V淡变(见图5—2c)。两幅画面图像的淡变互不交错也不间断,当图像A刚渐隐入,图像B则渐显出,至显出为正常强度完成这种淡变过程。V淡变组接使两镜头画面有分隔作用,如表示段落,或表示时间地点、类别有差异等等。

3、U淡变(见图5—2a)图像A渐隐后相隔一段时间△t的黑画面,然后才渐显图像B,U淡变方式的分隔作用更为明显。

(二)划变

划变又称电子拉幕。它是出现下一幅图像的界线并推去前—

幅图像的变换方式。后一幅图像的界线可以有几十种方式,大体可把它归为两类:

1、圈出,圈人。其特点是划变图案的边界形成一个封闭图形,如圆形、方形、菱形等,通过界边图形的扩散或收缩来实现两幅图像的变换。这种变换往往用来表示插入的一段叙述。或表示时间,空间的变化等。

2、划出,划人。其特点是划变图案是一直线或折线边,前图像画面划出时,后图像画面划入。这一组接方式可用于进行对比,、或表示时间、空间的变换等。

技巧组接的形式很多,但必须慎重运用,不能盲目追求花样多,看得观众眼花嘹乱,只能收到相反的效果。 


三、镜头组接的转场方式 
  时间、空间发生了变化的镜头画面要组接在一起不是容易的事,除上面所用的技巧组接外,也可用切换的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转场组接方式。

(一)利用动作组接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已变化发展,这样可利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些动作作为组接点。比如小孩已长成大人,可以用这样两个镜头组接:

(1)小孩走路,从全景推至走动着的脚。

(2)从走动着的脚拉出一成人在走。

这是电影惯用的一种组接方法。实际上,很多有动作性的镜头,都可作为转场的切换点。如一教师埋头备课,突然站起来,下一镜头就可接教师站着在讲台上讲课,实现了空间的转换。为了省略掉从甲处到乙处的中间过程,可采用走出画面与走进画面的方法。这时应注意保持进出方向的一致性。另外,还得选定合适的剪接点,如走出画面时,不要让主体完全走出画面;而走进画面时,也不要从全空的镜头开始,而应从主体己进入画面一点的地方开始,这样就收到特别流畅的效果。

(三)利用物体组接

同一物体,同类物体或外型相似的物体,都可以作为转场衔接的因素。比如,教师在家里埋头备课的“教案”与教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教案”是同一物体,通过“教案”这一物体就能将教师从家里转到课室里。两个镜头画面可以这样写:

(1)教师埋头备课的近景推向教案特写。

(2)从教案特写拉出教师在讲台上讲课的全景。

类同的或相似的物体用作转场衔接也是非常自然,顺畅的。

(四)利用因果关系组接

这是一种利用观众的心理因素来连接镜头的方法。观众总希望看到由某些原因引发出来的结果:比如,眼睛在注视的镜头,应连接被注视的东西;拿起照相机在拍照的镜头,接着应出现被拍摄的景物;举起手枪瞄准的镜头,则应连接手枪所瞄准的靶子,等等。

(五)利用声音组接

利用声音,包括语言、音响和音乐,能把两个或多个镜头有机地连接起来,从而收到流畅的效果。在图解型电视教材中,许多只有内容联系,但在组接上没有自然联系的镜头能组接在一起,大多数情况是利用了解说词把它们组接起来的。例如,在《不平静的夜》一片中,有这样一个例子:画面1:(全景)稻田里,一只黑线姬鼠,仓惶地向田埂窜去。对应的解说词是:“好吧!那就让我们跟着老鼠去看看它们洞里的情况吧!”接着出现的画面是:田埂上,鼠洞的特写。

(六)利用空镜头组接

从一个段落过渡到另一个段落时,可以利用空镜头组接。比如,一体育教学片中,第一段讲篮球训练,而第二段是排球训练,中间用一个蓝天的空镜头,从篮球场转到排球场,这样就比较自然顺畅。 

 
四、镜头组接的蒙太奇形式 
  电视教材中镜头组接若能恰当运用蒙太奇的表现形式,能使画面具有更强的表现力,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介绍几种电影,电视上常用的蒙太奇形式。

(一)连续式

它是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连接,以动作的连续性和因果关系为依据。它的优点是叙述的线索单一,有头有尾,脉胳清楚,层次分明,容易为观众所理解和接受。在电视教材编制中,大多数采用这种形式。

(二)平行式

它是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的交错叙述,把不同地点而同时发生的事件交错地表现出来。这种叙述方法可使两处或两处以上的事件起到互相烘托、互相补充的作用。如在电视教材中讲某一机械构造原理,一条线索是用模型讲述,另一条线索是用实物操作来讲解,交错地表现,也属于这种形式。

(三)对比式

镜头或场景的组接是以内容上,情绪上,造型上的尖锐对立或强烈的对比作为连接的依据。对比镜头的连接会产生互相衬托、互相比较、互相强化的作用。下面是电影中一个对比式蒙太奇的典型例子。

(1)大腹便便的富豪用过丰盛的晚餐以后坐在沙发上。

(2)在这个富豪开设的工厂里工作的一位工人,因“罪”被关进监狱,坐在电椅上。

(3)富豪按一下开关,天花板上的枝形吊灯亮了。

(4)监狱里也按了一下开关,电流通过那位工人的身体。

(5)富豪打了一个哈欠躺在椅子上。

(6)工人躺在那里已经死去。

这例子生动地表明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强烈阶级对比关系。在电视教材中,不管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可运用这一方法去进行对比,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与理解。

(四)比喻式(或称象征式、隐喻式)

它是用某一具体形象或动作比喻一个抽象的概念。如用海潮,浪花来比喻激动或革命高潮;用乌云密布,暴风骤雨来代表黑暗势力;用高山,青松象征革命精神永垂不朽;用鲜花象征爱情和幸福;飞翔的鸽子象征和平等等。

(五)重复式

重复可以起到强调作用。为了强调电视教材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的结论,可将同一机位,同一角度、同一背景、同一主体物的镜头在教材中重复出现,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