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业界动态

看VR+STEM课程如何解决课堂“难题”

发布人:林超时间:2018-04-03浏览:231

本文内容来源于SmartShow智慧教育领袖峰会渠道万里行陕西站

STEM——培养未来所需要的人才

新的学习方式--STEM已经正式诞生,在未来STEM课程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孩子们学的这些东西为什么而学,学了以后将来会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都是当下教育的一大问号。

一、技术与教育实践的融合难题这样破!

目前,学校创客的发展包括各大学校都引进了新的学习方式“STEM”的教育形式,STEM大家都知道它,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基于工程化的学习以及跨学科学习的方式。

据幻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晓雅在刚刚结束的SmartShow智慧教育领袖峰会•渠道万里行陕西站上的发言讲到,幻景选用了航天工程作为其课程的基础,它是有原因的。一方面,这几年国家对于航天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国务院把每年的424号定为国家的航天日,航天工程还可以带给我们非常全面的知识。

STEM实验室 ≠ 僵尸实验室

以幻景VR航天STEM中心解决方案为例,由四个维度组成,一是教室建设,对于STEM的创新实验室,有一些文化方面的建设,从培养孩子各个方面的意识形态来建立。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在STEM课程的系统建设,不给学校建设僵尸实验室,学校建的漂亮,但是不能用,大家最关注它的课程怎么开展,技术如何应用到的教学理念跟学科进行结合。

另一个要说的科普文化区,现在信息化的技术还有比较前沿的虚拟现实的技术怎么样跟航天的教学融合?科普文化区应用了增强现实的技术,打造的是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学生坐在座位上就可以扫描信息进行交互式学习。这是最核心的VRSTEM课程系统。

很多学校包括厂家从国外会引进一些课程,但是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如果跟航天这个学科结合,内容在教学当中落地这是很难的事情,因为毕竟中西方的文化思想是不一样的,而且幻景教学的方向也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教学系统完全是自主研发,结合中小学各个学科的知识点来进行工程化的课程内容的建设。

二、老师的课堂“危机”已解除?!

现在很多学校老师觉得有危机感,觉得现在产品的开发进入课堂,老师的身份和角色逐渐被淡化掉了。施总也在大会上提到提到这个问题,“现在整个正常的教学流程当中这个是不对的,老师只是一个角色的转变,从以前的教转变为现在整个课堂的组织,还有不断问题的抛出,带动学生开发他们的思维,带领他们探求新鲜的事物解决问题,所以老师要重在学生的思考环节还有总结课堂的发言讨论,这是整个STEM课堂形态的体现。学生应该完成最基本的课程学习。”

另外就是团队的实践,因为小组学习这是在STEM的课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发挥自己最出色的一方面来完成项目的解决,最终我们形成的成果评价,当然咱们现在有很多很成熟的评价系统,但是对于课堂本身的知识成果的输出并不仅仅只是说它对于你彻底的评价,而是对于这个方案的最优,这才是最好评价的标准。

同时我们的课程是唯一一个形成教学闭环的课程,从小学、初中、高中整体的灌输,做到了我们横跨学科纵跨各学年,从整个的工程体系为知识架构贯穿了中小学所有的知识学科点,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工程思维应用到他所学到的知识点的应用。

三、STEM课程应当用以致学

不仅如此,STEM课程还用以致学,我们以前的观念分应试教育、数字教育,施晓雅表示这两者并不分家,各有各的好处,最重要的是如何把它们很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才是最应该去考虑的一个问题。在实际的过程当中,在用的过程当中,学生会发现有很多的知识内容、知识点、知识体系是要应用它,这样就会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另外就是在实验室建设当中有一个特点的地方,就是用两个屏幕实现的。

对于使用的虚拟现实技术,大家可能会有一个误区,全程都要用VR上课,45分钟都要戴着眼镜,这个想想是不现实的,VR真正应用的场景是什么呢?其实它更主要在微观和宏观上,我们在平时生活当中可能很难接触到的一些环境场景我们才会需要用到这样一个超现实的技术。

纵观来看,其实航天是最恰如其分应用到技术知识点的方面,带着学生们去遨游太空,看到火箭的装配流程,让他亲自完成航天工程师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和工作,这个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来说是非常至关重要的。他们的学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贯穿式的形态,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他的知识程度的深浅决定了他在知识层面的贯通。在课程当中涉及到的基本高中数学和物理的知识点基本上100%的涵盖,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应用他们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等学科知识解决航天工程当中的物理现象,最终形成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给学生打造一个航天工程师的工程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