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综合新闻

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刘华东在全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会上的讲话

发布人:邓博文时间:2018-05-28浏览:762

明确目标 追求卓越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 努力开创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学校召开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围绕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进一步健全体制,理顺机制,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开创学校信息化工作新局面。应该说,这次会议既是一次统一思想的思路会,也是一次推进工作的部署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科技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发展目标,将信息化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上明确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国家和教育部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先后出台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20多份重要文件,教育部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这三个新模式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当前,全球互联网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融合时期,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信息化浪潮已波及覆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化催生了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力,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影响,推动着教育不断创新发展,它改变了教育环境、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和教育评价标准,推动了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一、认清形势,高度重视信息化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影响
  信息化是引发教育系统性变革的核心动力,是解决教育发展难题的有效办法,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形态,颠覆了传统的学校结构。信息化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法,而且变革了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式,甚至重塑教育形态,信息化正在推动办学模式和教育方式的全面创新。
  国际上,信息化背景下新型的学校形态已经开始出现,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与学历教育开始挂钩,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快速变革。2013年在美国成立的密涅瓦大学异军突出,引起世界高等教育界的重视和关注。密涅瓦大学实行“全球文化沉浸式学习”的全球游学制,在形式上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以城市为校园,在内涵上以“为世界培育睿智之才”为大学使命,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采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构建以培养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密涅瓦大学在学习环境、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创新,刷新了人们对大学发展模式的认知,为学生带来截然不同的学习环境新体验,突破了传统大学的界限,颠覆了传统大学以知识为本的教育模式,探索了大学教育改革的前行之路,给我们带来诸多思考和强烈冲击,尤其是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办学实践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国际知名MOOC平台edX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成立全球新生学院,以MOOC形式推出特定课程,学生在线通过8门课程即可申请进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直接上大学二年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供应链管理专业微硕士学位,提供5门高强度在线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身份认证、付费、线下考试直接获得学位。
  信息化正在支撑和引领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已成为高等学校提升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实现方式。谁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理念越先进、规划越超前、工作越扎实、成效越突出,谁就能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实现变轨超车。
  二、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体系
  我校信息化建设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育人为本、高端规划、水平引领、共建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注重从“物”的建设转变为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促进“管理”向“服务”转变,实现“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治理转变。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大力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科研信息精准获取,初步建成更高水平的科研协同创新平台;实现学校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建成优质、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总之,以卓越为标准,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服务水平,建成与学校事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信息化体系,为“双一流”建设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挥更大的驱动、支撑和保障作用。
  一是坚持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将信息技术引入教与学的全方位和全过程,重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变革教学模式。通过基于大数据的过程化评价,实现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逐步推动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最终实现以信息化引领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为学生全面化、个性化和最大化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围绕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面临的诸如学科专业布局调整、人才精准引育、资源优化配置等迫切问题,努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供精准、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是坚持育人为本,推动和服务学科和专业建设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坚持信息化为推动学科和专业上水平服务。结合一流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紧迫现实问题,通过信息化技术增添新动能和新手段,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中得到广泛、深入而有效的应用,使决策更加科学化、教学更加生动化、科研更加精准化、管理更加精细化、服务更加便捷化,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是坚持把应用驱动作为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在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以好用为导向,以用好为导向”,立足于解决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注重软硬件协同发展,提升资源的科学配置水平,促进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高,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
  四是坚持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发展,满足需要,所以我们要牢牢地把握这个原则,把满足学校发展需要、满足师生发展需求作为检验信息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信息化应该成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促进学校治理理念和手段逐渐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由“条块分割”向“资源整合”转变,由“部门管理为中心”向“满足师生需求为中心”转变,通过数字化思维、数字化理念、数字化资源、数字化工具和数字化规则,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体验,从而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和师生发展需求。
  三、重点突破,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
  过去的五年,学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是基础设施条件建设跃升到新水平。建成有线全覆盖、室内无线覆盖95%、室外无线覆盖70%的校园网络;学校互联网接入带宽提升到28.3G;加入全球无线网络漫游联盟;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完成3套三级、19套二级信息系统定级备案;将全校90%以上的二级单位网站纳入到学校网站群平台运行。
  二是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取得新进展。建立数字石大和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只需在平台上认证一次就可以使用所有集成的信息系统;将教务、科研、人事等13个二级单位的18个信息系统的数据抽取到学校公共数据平台,实现了15个二级单位的41个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搭建移动校园平台,按统一标准集成各种信息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简便、快捷的信息化服务。
  三是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实现新突破。录制完成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精品课程70门、校级精品课程118门、校级重点课程512门、各类微课136门;“石大云课堂”教学平台上传教学资源的课程网站1243个,课程上传资源总量达到17T,平台总访问量1209万人次;建设了石大讲座网,拥有1000余场讲座和70余场学术会议的资源量。
  四是教学保障条件得到新改善。建成30间研讨型教室,开展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多媒体基本教学条件显著改善,实现了光纤进教室、千兆到桌面、万兆上联、无线网络1∶1接入,学生在教学区域随时随地的免费访问校内学习资源。
  五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荣誉。学校“互联网+”教室建设成果入选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案例,学校先后获得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山东省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设二十周年突出贡献先进集体。
  虽然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学校的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信息化服务能力与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不相适应,“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等问题依旧存在,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不高,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不够,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部分教师和管理者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强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全面建成学校信息化学习环境,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混合教学平台充分满足教师信息化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求,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学校信息化学习环境明显改善。改善校园网络基础环境,推进校园网络提速增质,在全校范围实现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为师生学习生活提供舒适便捷的网络环境。加快学术资源平台建设,建设服务教师教学、服务学生学习、服务科研查阅的大平台,通过建立学校学术资源平台,整合优质资源,创建以师生为中心的一体化的学术资源服务模式。做好图书馆二期信息化建设,以图书馆二期建设为契机,建设数据中心、超算中心,将新图书馆打造成智慧校园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实践平台。
  二是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将信息技术引入教与学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推进物理空间、资源空间、社交空间深度融合,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学情诊断、学习规划、精准教学等智能化服务。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使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素质培养为主转变,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发挥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同时要积极推进科研协同发展,实现科研信息精准获取,建设学科科研协同创新平台,提供科学研究全过程信息化服务。要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研信息共享平台和知识转移管理平台,支持和推动科学研究的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
  三是提升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以师生需求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个性化、多维度、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从服务部门建设拓展为服务师生关切,信息化服务师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建设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编制优质化、便捷化的服务流程,做到事项清单标准化、办事指南规范化、业务办理协同化,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力争实现师生办事“最多跑一次”。建设智能化后勤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后勤服务智能化建设,打造集餐饮服务、公寓服务、能源监管、质量监督于一体的校园后勤综合服务平台,使校园后勤服务趋向高效化、多元化、人性化,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加强校园卡平台建设,拓展校园卡功能,从单一饮食消费拓展为课堂考勤、门禁刷卡、实验室预约等应用;扩充校园卡介质,实现从单一的实体校园卡扩展为虚拟校园卡,提升校园卡使用灵活性;创新校园卡支付方式,搭建聚合支付平台,打破单一线下支付方式,最大程度实现校园支付业务从线下到线上的迁移,营造便捷的校园支付环境。
  四是提高科学管理与决策水平。强化统一领导、统一要求、统一标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信息化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构建良好的信息化生态。构建和完善公共数据平台,实现学校基础数据共享与交换,打破“信息孤岛”,消除“数据烟囱”,解决“一张表”问题,为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提供高效便捷的支撑和保障。建设大数据分析平台,完善数据标准,提升数据质量,深化大数据应用,形成以数据为核心的大数据分析体系,全面实现校情师情学情多维度分析,为科学决策和准确评价提供支持,促进学校的管理职能从“权力”向“责任”转变,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从“粗放”向“精准”转变,全面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是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建成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网络安全体系,提高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切实增强师生网络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引导,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广大师生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应急处置与响应,明确各类安全事件的处置流程和要求,提高安全事件的处置效率。制定重要时期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建立网络信息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强化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保障,完善网络与计算机的安全监控、漏洞检测与抵御防护系统,形成可靠、可控、可查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开展相应等级的安全建设和管理,做好信息系统定级备案、整改和监督检查。
  四、理顺机制,保障信息化工作有序开展
  我们要加强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把信息化的工作目标化解为具体的工作任务,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员,制定好时间表和路线图。为此,我们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抓紧抓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并统筹协调推进学校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建设处全面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规划、推进和协调。教学院部、职能部处、教辅部门等二级单位是信息化建设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信息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同时要明确分管领导,全面负责本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工作。要成立学校的信息化专家团队,校内专家和校外专家相结合,为信息化规划和建设出谋划策。
  二是提高信息素养。全校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提升信息化能力。管理队伍和信息化专业队伍要提升信息化技术能力,这项工作不单单是信息化建设处的任务,各学院各部门都应加强这项工作。教师要自觉地提升信息化的能力。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同时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要完善信息化工作考评制度,通过考评形成对信息化工作的驱动力,激发各部门信息化工作内生动力。要制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标准规范,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和约束。要建立信息需求反馈评价机制,更好掌握师生需求,为信息化工作的改进提供准确地信息支撑。
  四是运用项目管理。根据学校信息化建设目标,组建由项目建设方、信息化建设处、施工方三方组成的项目团队,提高项目的科学性,规范项目实施过程,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强化验收管理,评估项目绩效,实现项目立项、建设、验收、运行等全过程管控,提高项目的执行力。
  五是加大资金投入。要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确保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经费落到实处。同时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探索和建立便捷高效的信息化技术服务支撑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相关企业专业化服务优势,引进优质外包服务团队,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服务保障能力。
  六是明确责任主体。以往我们信息化建设存在着“重申报轻建设、重上传轻维护、重表面轻实效”的问题,一部分网站缺乏维护,多年不更新;许多网站的信息量少质差。这与信息化发展步伐不协调,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不相称。今后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谁负责谁担当、谁负责考核谁”的原则,把责任落到实处、把任务落到实处、把要求落到实处,形成全校一盘棋,分工有合作,协作有效率。
  学校高度重视这次会议,从上学期末就开始筹备,426日郝芳校长主持校长办公会批准了这次会议的议程和方案,53日刘珂书记带队对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发表了“加强信息化建设,驱动学校改革发展创一流”的重要讲话,学校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信息系统数据管理办法》三个文件,提交会议讨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现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已进入加快推进、加速发展、加强应用的关键时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影响深远。全校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师生员工、各学院、各部门一定要深刻认识到信息化浪潮的严峻和迅猛,深刻认识到信息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用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和状态,认清形势、明确目标、科学谋划、主动作为、真抓实干、追求卓越,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开创学校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打好坚实的基础,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