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是一个既有学校整体建设又有一流学科建设的系统工程,仅凭传统管理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充分发掘信息化技术为其管理激发内生动力。本文以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为例,重点对技术框架、设计思路、功能模块等进行阐述和探讨。
设计依据与目的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 号)、《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研〔2022〕1 号)先后明确指出,建设高校根据自身实际编制建设方案,合理选择建设路径,把学校、学科的发展目标、建设思路、任务举措、预期成效等以一种规范的形式给予表达;同时明确按五年建设周期进行执行情况考核和绩效考评,健全工作协同机制,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和管理服务效能。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2〕242号)也要求,“引导专项”实行项目管理,建立并规范“引导专项”项目管理,按项目编制预算,提高项目预算编制质量。
全面保障和提升“双一流”建设,既要重视建设方案本身的内在质量,也要重视组织实施外在的管理质量。“双一流”建设高校可以借助各自信息化现有条件和基础,开发集项目管理、预算管理、过程管理、专家评估等主体功能模块于一体的“双一流”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把相关制度“嵌入”各功能模块的业务流程,规范和提升建设项目的管理和效能,也强化事前、事中、事后过程监督,尤其是通过简化优化审批事项和流程再造,倒逼和推进学校管理服务等工作的数字化改革,在提高管理效能的基础上,也提升用户体验感、满意度。
技术框架
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分布与集中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确保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安全稳定运行。在充分考量用户需求、系统规模、运行平台、建设基础、建设经费、用户使用熟练程度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具体高效的技术路线。
本系统采用迭代模式进行软件开发,基于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框架,采用J2EE技术架构和B/S结构设计,选择Java语言和成熟的平台级SSH架构,即Spring+Spring MVC+Hibernate,同时支持多种主流数据库(如图1所示)。
图1 “双一流”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总体架构
系统以项目流和资金流为主线,通过建立项目、经费、用户、绩效信息集成的中心数据库,统筹归口管理部门、预算审核部门、指标审核部门、各级项目实施单位、学院(系)、评估专家等多重角色,构建项目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查询统计等项目生命周期功能模块,并主动对接校内相关数据中心实现数据有效交互及项目和资金的规范管理。
系统架构与功能
系统逻辑
系统架构。主要基于学校“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的举措任务,并按照项目管理模式组织实施,分别对应项目体系中一级项目。项目体系实行多层级树形结构,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最多不超过四级项目层级。项目管理、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均按照项目层级进行逐级管理(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架构和项目管理逻辑
项目导图。打通项目全过程管理各关键节点,抽取、清洗业务数据,建立项目全流程数据导图,展示项目基本情况、上下级项目情况、项目人员情况、年度预算申报及执行情况、绩效考核情况等项目数据。
权限管理
系统用户均为校内人员,通过学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提供统一入口,用户权限由上级部门(单位)分配。获得权限后可进行项目管理、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等操作,同时可对下级部门(单位)分配人员权限。系统通过逐级权限分配完成权限体系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如图3所示)。
图3 系统权限管理和维护
功能模块
项目申报。项目负责人/经办人在系统内填报项目申报材料,包括格式化表单、列表录入以及附件材料上传,上级项目实施单位或归口管理部门逐级进行审核。系统自动判断审核流程,审核层级不超过两级。项目完成立项后即列入项目体系,项目负责人 /经办人填报项目任务书,编制预算数据(如图4所示)。
图4 项目申报管理流程
预算管理。第一,预算申报。底层项目为预算申报基本单位。项目实施单位根据建设方案及实际建设经费需求申报预算,提交后经各级项目实施单位→归口管理部门→人事部门(选)→主管部门→财务部门进行审核汇总(如图5所示)。预算申报界面以树状列表形式呈现,方便上级项目负责人检索、汇总。填报与审核采用同一页面操作,使操作更方便直观。预算申报审核完成后,系统自动汇总并核对预算数。
图5 项目预算管理流程
第二,预算下发。根据各项目申报情况和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控制数,确定各项目年度预算控制数。系统管理员依次分配各一级项目预算控制数,经归口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后,由一级项目逐级下发预算控制数至底层项目。
第三,预算编制。根据下达的预算控制数,各项目实施单位在系统内编制用款计划,上传预算执行承诺书、项目绩效目标表等,提交固定资产明细。预算编制总额不得高于预算下发控制数。
绩效评估。绩效评估采取“一人一号”,登录后所有评估工作均在系统模块里完成。
查询与统计。实行分层分类查询与统计。譬如:项目查询限一级项目的项目统计,包括项目大类、项目名称、项目类型、实施情况、年度进展情况;资金项目查询限资金项目统计,包括项目大类、一级/二级/三级项目投入总额、年度计划额度、年度实际额度、经费来源、年度经费执行率等;指标数据查询限所有绩效指标数据的查询与统计,包括项目绩效指标、评估结果等。
系统维护。因项目建设跨度较长,项目经办人员或管理人员如工作调整,均需及时调整维护,保证内容的完整性和工作的延续性。主要包括:个人信息维护、一级项目信息维护、二级项目信息维护、三级项目信息维护、财务一级项目信息维护、评估专家库维护,项目大类维护、项目类别维护、经费类型维护、当前年度设置,专家库等。
运行成效
通过“双一流”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学校积极推进数据聚合、平台整合、业务融合,在“双一流”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的规范化建设、精细化治理、高效化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运行实施效果。
规范化建设成效明显。一是制度嵌入的规范化。系统以学校“双一流”建设项目及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为主要依据,在开发中实现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嵌入”,进一步提升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强化依靠制度保障提升管理质效和风险防范水平的工作机制。二是过程管理的规范化。按照贯穿申报立项、年度报告、中期检查、期满验收全过程管理要求,对基础数据和关键环节进行了梳理,对业务流程、审批流程进行了重构,基本形成了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要素项目管理体系。
精细化治理不断强化。一是用户管理的精细化。统筹归口管理部门、预算审核部门、指标审核部门、项目实施单位、评估专家等多重角色,实现基于业务逻辑和用户角色的访问控制,保障系统的数据安全和稳定运行。二是项目管理的精细化。项目体系实行多层级树形结构,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最多不超过四级项目层级,兼顾项目管理的高效性和一致性。三是数据管理的精细化,包括:实现项目预算下拨、执行情况的实时监督;支持数据的自定义过滤筛选统计;初步实现多类别多层次的加权汇总、挖掘钻取及可视化呈现等。
高效化服务稳步提升。一是业务办理的高效化。系统已完成项目管理常规业务在线办理的平台搭建,通过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进一步提升了院系、基层、师生的获得感。二是部门协同的高效化。系统打通了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综合财务管理平台、全流程电子化采购平台、公共通讯平台等校内系统,建立了包括项目库、资金库、绩效库、人员库、设备库在内的数据仓库,加快推动从“以部门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完善数据共享和高效运转的部门协同机制。
建设高校把“双一流”建设项目及其过程管理以制度形式“嵌入”信息管理系统,既规范管理服务工作,也极大提高管理效能和水平,强化过程监督,最大限度促进信息化技术为“双一流”建设管理赋能。系统经运行和使用,功能基本满足需求,用户操作简单也比较实用,一些设计思路和方法可以为兄弟高校建立“双一流”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提供参考和借鉴。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编辑:高逸昕;审核: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