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业界动态

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战略

发布人:时间:2019-10-28浏览:784

作者:余胜泉

教育信息化既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信息技术不仅仅为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高效率的工具,其普及与渗透性还会改变教育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对这些战略落实提出变革性的思路和挑战。

一、教育信息化是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能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破解教育不均衡。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媒体,提高了知识传授的效率,打破了地域物理环境限制所导致的教育资源的分布壁垒,实现了优质教育的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公平。信息技术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加了学生的认知投入,使得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情况、学习兴趣、态度,为开展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信息技术一方面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环境。以技术作为内容、环境、途径、手段和方法,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职业态度等方面的系统化发展。

信息技术使终身学习成为现实。技术使得学习资源无处不在,为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的支持;学习融合于生活之中,生活本身就是学习,终身学习从理念变为现实。

二、教育信息化是推进教育深层次变革的动力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运用技术系统化、持续改进教育的过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系统中各要素的作用效率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转变,也推动了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教育系统结构的重塑、教育教学模式的重组、教育管理与评价的业务流程的再造、教育公共服务形态的重构、师生人机协同素养的提升,从而推动教育深层次变革。

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理念变革。全球化、信息化带来国际社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动向、新成果,为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革新提供基础和外在条件;技术带来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为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革新提供了内部动力。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生态环境变革。云、网、端一体化的信息空间,改变了社会组织形态和人们的工作、认知思维方式,为教育提供了不同的生态环境。人类的教育环境不再只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被技术改造了的、虚实交织的、无缝流转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信息空间相互渗透的三元融合世界。虚实融合的教育环境将实现信息共享、数据融合、业务协同、智能服务,推动教育服务业态转型升级,创造出新的教学方式、教育模式和教育服务新业务,构建出个性化、灵活、开放、终身的新教育生态体系。

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形态变革。教育要使得学生适应和驾驭海量的信息与知识,课程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载体,必须从“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学习与应用能力为主”转变。信息时代赋予人类的“信息型的认识结构”,使得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成为课程的重要社会与文化基础。而信息技术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在线课程将成为常态,将使课程表现形态、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结构等发生巨大的变革。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变革。技术可以使学习者摆脱学校课堂的时间和地域限制,个别指导、网络教学、移动学习、混合学习等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学习内容来源和学习途径更加多元高效。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内容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意义建构者和积极的学习活动参与者。教学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教学结构;从封闭式和“垄断式”的信息传输转向开放式和跨时空式的自主与探究,从而最终形成一种更有开放性、动态性和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共服务变革。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管理、评价等领域内的关键性业务,将变革教育公共服务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教育公共服务的效率,另一方面为教育公共服务的关键业务提供完全不同的支撑环境,优化这些业务的流程与模式,重构教育公共服务的基本流程、运作规则、运作形态。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结构、内容、主体、渠道、形式、决策与监管等都会发生意义深远的变革。

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评价变革。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适应性评价可以真正实现面向每个个体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治理变革。教育信息化使教育治理主体从单一管理走向多元共治、教育治理决策从经验主导走向数据驱动、教育治理模式从静态治理走向动态治理、教育治理信息从有效信息稀缺走向有效信息复现、教育治理情境从固定简单情境走向自主适应复杂情境。

三、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就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会产生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后续各种重要的教育发展文件都强调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作用,而且认识不断深入。从 《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到《教育信息化2.0》,再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的思路超越了简单的环境观、工具观和资源观,向着内涵式发展的方向演进,其核心战略要点是:

首先,教育信息化作为渐进变革的过程,对教育环境的影响从模拟到数字再到智能转型。育人空间不再是单一的物理空间,而是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相结合,智慧校园是未来教育环境的走向。数据是智能的前提,统筹建立一体化的教学管理平台,加强数据的横向贯通和汇集。当前教育信息化战略强调数字平台,强调生态环境,强调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

其次,信息化对教育环境影响到一定程度之后,会转变人才培养的方式。通过信息技术,打破学生以听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允许多种学习形态的融合,教学结构将发生实质性转变。教学范式将从知识的传递转向知识建构,再到知识的创生转型。教育评价从甄别性、选拨性、标签性、评比性的评价,向促进学生发展的形成性评价转变。传统的教、学、评的人才培养模式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同时实现教育规模化覆盖与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教育需求满足的目标。

最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带动新的教育供给和教育治理模式。要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教育供给丰富、可选择,这就要求教育的服务业态丰富、多元、可选择。教育供给不再由政府单一供给,而是社会、企业、非营利机构相结合。互联网可以穿透学校围墙,使得外部的教育服务能跟学校教育互补,形成统一战线,实现教育创新。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侧进行改革,转变教育资源配置、治理方式,建立现代化的教育治理和质量监测体系。借助信息化、大数据,以人机结合的方式,实现家长、学生、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尽早发现潜在问题和趋势问题,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和决策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