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业界动态

在汉高校赴京调研:信息化建设攻坚深水区

发布人:时间:2021-11-18浏览:10

  前不久,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等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七所高校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组队来京,赴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展开调研,期间,还与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进行信息化专题交流。


  这一次地域间的信息化碰撞与交流带给来自武汉的高校信息化负责人什么启示?信息化建设中如何围绕这些问题,本刊采访了武汉大学刘昕、华中科技大学王士贤、华中师范大学吴俊文、中南民族大学张淼等四位高校信息化负责人。



  人才队伍建设:面对“硬骨头”的反思与自强


  随着“十三五”时期以打基础、补短板为主的信息化建设告一段落,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啃“硬骨头”的“深水区”。面对越来越难的人才队伍建设,各高校有何应对之策?


  对此王士贤表示,要做好信息化建设,人、财、物都很重要,但重中之重是要有一支技术过硬、作风顽强、能打硬仗的队伍,一支包括管理、开发、运维和服务的队伍。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学校的一些重要系统和数据对学校十分重要且敏感,应掌握在自己人手里,因此,必须加强自有队伍建设。信息化工作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信息化部门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他指出,华中科技大学十分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在即将出台的学校“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队伍保障。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和技术人员培训,建立网信技术人员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考试的强制性制度。所有从事技术的人员,必须参加相应的技术认证考试,连续三年未获认证的人员影响年终考核结果,此举是为了加强人员的技术能力建设,防止技术能力退化。


  二是加强文化建设,培育技术人员攻坚克难精神,提高落实执行能力。通过内部沙龙、技能竞赛等活动形成尊崇技术、尊崇能力的氛围。


  三是在重点职能部门设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专职岗位,全校各单位建立专兼职结合的网信队伍,定期开展信息化联络员培训。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化部门的事情,要挖掘、提升全校各部门信息化人员的潜力,形成全校合力。


  四是开展全校网信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工作,提升网信人员的荣誉感、认可感和归属感。


  刘昕表示,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薄弱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武大也不例外。当前,学校正面临专技人员数量偏少、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和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窘境,尤其是在一些关键岗位,人员严重短缺。他表示,未来几年,武大将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使人员数量和结构渐趋合理。一方面争取政策,补充在编人员;另一方面合理补充聘用制人员,建设一支高素质、年轻化、强有力的非编技术队伍,与在编队伍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目标是打造一支60人左右、在编与非编相结合的专业技术队伍。


  吴俊文指出,在人才队伍方面,华中师范注重整合力量,同时抓好六支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来推进学校信息化的建设。


  第一支是领导体制队伍。学校成立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全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指导,各二级单位设置了信息化分管领导,负责推进本单位信息化工作开展和实施。


  第二支是专家队伍。学校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都聚集了一批教育信息化的专家队伍,他们深耕于教育信息化应用领域的管理、教学和研究,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提供了华师智慧和华师方案。


  第三支是专业技术队伍。由信息化办公室管理,负责全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公共基础平台建设和技术咨询。


  第四支是信息化联络员队伍。各二级单位设置了信息化管理员和信息化安全员,做好本单位的系统建设和维护、网络连接和网络安全等。


  第五支是外聘队伍。由于学校的编制有限,外聘人员、劳务派遣人员同样也是信息化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工作能力,也决定着这个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和能力。


  第六支是产品售后服务队伍。作为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的补充,合力保障信息化建设成果的落实落地。


  他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巩固专业技术队伍,发展专家队伍,管理规范其他队伍,来服务师生,服务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张淼介绍说,中南民大信息化队伍以在编在岗人员为主,以非在编、科研助理、学生团队等为辅,以购买服务等为补充,全程参与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指导并服务各单位信息化建设。他表示,学校将建立适合中南民大发展的人才队伍管理模式,一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建立适用于编制内人才队伍的职称评定体系,打开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发展通道;另一方面以符合市场需求的薪酬体系,聘任社会上有专业特长的优秀人才加入高校信息化队伍,同时培养信息化人才队伍、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加速学校信息化的创新和发展步伐。


一网通办”与数据治理:在深水区中摸索前进


  “十四五”期间,信息化服务必然面临许多重要变革,服务窗口进一步减少,管理职能进一步减弱,并逐步从服务、管理、宣传等方面完成向事项“一网通办”过渡。而“一网通办”离不开数据支撑,与此同时它又能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供支撑,因此,其与数据治理相辅相成。


  经过几年的建设,“一网通办”和数据治理已经进入深水区,下一步该如何打破天花板,继续加强这两项有利于学校和师生的工作?


  以“一网通办”提升师生体验


  刘昕指出,在信息化应用方面,武大持续推进数据共享,加快系统融合对接。通过多轮深入的数据治理,基本完成所有业务部门信息系统数据的归集和梳理,实现主要业务应用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全校一盘棋的数据生产共享利用格局初步形成;在完善各部门应用系统、实现业务全覆盖的同时,重点推进移动应用建设,持续完善智慧珞珈移动应用门户。据刘昕介绍,武大“一网通办”起步较早,但进展较慢,直到最近两年才取得较大突破。主要的困难首先是部分业务部门对流程的理解不到位,其次,技术部门对业务流程的理解也不到位,还是需要统一思想、切切实实梳理线下流程,并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和重组,而不是简单地从线下搬到线上。这就需要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下一步,武大将协同学校党政办、纪委、机关党委,以“流程优化大赛”为抓手,着力推动“一网通办”扩大范围、提质增效。


  王士贤表示,华中大自2016年底网上办事大厅建成运行,目前已上线流程305个,共涉及校内28个部门和单位,大部分为跨部门流程,上线以来共办理流转128万余次,已成为师生网上办事的重要平台。与网上办事大厅结合,建设了线下“一站式”服务的师生服务中心,设有20余台自助设备和28个人工窗口。师生服务中心和网上办事大厅协同工作,共同构建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慧办事服务体系。他分析认为,“一网通办”建设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各部门的流程进驻平台,解决办法是首先要找到愿意示范带头的部门,示范带动;其次,每个流程均要找到牵头负责部门,负责对流程进行梳理,协调参与部门,明确各部门职责;再次,对每个流程均要进行优化,流程并不是简单的从线下搬到线上,而应利用信息技术对流程进行充分的优化,提升师生办事的体验。


  张淼指出,建设“一网通办”,应聚焦师生关切,通过提供数字服务和流程,全面提升师生获得感,促进管理效能提升。逐步做到一网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次办结,统一全校网上服务的入口和出口,促进校园服务从“师生跑腿”向“数据跑路”的转变。


以数据治理提振服务能级


  “一网通办”与数据治理紧密相关,对于数据治理,王士贤表示,高校信息化建设具有很明显的自身特点,例如信息系统建设缺少规划和标准,有些系统“急用先上”,先满足业务需求,暂不管是否符合标准;信息系统由各业务部门建设,呈现“割据状态”,各部门数据“主权意识”强,认为这是自己的数据,共享意愿低,导致数据重复采集,出现数据不一致情况。有些高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已建立,但是数据共享与治理的推进很难,数据质量报告出来了,部门却不配合解决数据质量问题。他表示,数据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有数据标准,数据标准是数据治理的基础与核心,但标准的推行也要有策略,有过程,必须考虑到如何处理现有遗留系统中不符合标准的数据。其次,要明确数据治理的流程,核心是明确各类主要数据的权威源和责任部门,务必确保“一数一源”,供给侧的推动往往是最难的。第三,数据治理要有抓手,把标准拿出来,让各部门的信息系统都按照标准来改,是不现实的,必须利用好一些重要时机,例如职称评审、年度考核、重要信息采集、重要统计报表等。第四,数据治理要分步来。


  数据治理要有个过程,可以先从急用易做的数据开始,让各部门看到数据治理的成效,明确数据的“公有”属性,提高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


  刘昕认为,对于高校而言,数据治理应重点做好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做好所有重要业务数据的归集、梳理、清洗、关联,形成数据湖,建立数据仓库;二是要严格落实“一数一源”制度,建立数据及时更新的联动机制,确保数据准确、完整、一致、及时;三是不断优化共享交换机制,全力保障全校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融互通、业务协同;四是通过科学建模形成各业务域的数据主题和数据集市,推出丰富、实用的各类数据应用;五是基于全量校务数据资源,实施深度挖掘分析,为校务决策提供支持和参考。


  张淼表示,高校数据治理,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参考国家和行业标准,建立学校统一的数据标准,形成制度约束和系统控制手段;二是以“师生一张表”工程为契机,加快学校人事、学工、科研、财务等主数据模型建立,大力推动各类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三是加速业务系统与大数据中心的对接集成,把大数据作为业务资产,对元数据、数据模型、数据门类等实施系统、规范的管理,全面提升数据质量;四是强化对大数据的挖掘应用,使各类数据从“用起来”到“活起来”,推动大数据辅助学校各项业务管理的科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