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业界动态

余胜泉:未来学校如何适应智能社会

发布人:高逸昕时间:2024-02-29浏览:10


当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多领域超越人类的时候,我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智能的社会?

日前,在教育局长高峰论坛教育数字化与未来学校建设平行论坛中,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教授余胜泉以《智能时代未来学校新生态》为题作主旨报告,指出未来学校要应对智能社会的挑战,将会在多个方面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一起来看——

 (以下为余胜泉教授现场发言实录)

未来学校应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教学

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都在超越人类,尤其是近期的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的发展,在知识的广度方面已经超越了所有人,在知识的深度方面基本上可以达到本科生或者研究生低年级水平。当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多领域超越人类的时候,我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智能的社会?  

现代人的信息渠道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先进,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思维离散化、碎片化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地把自己的头脑交给外部的离散化的信息,越来越多的人无法去看系统化的东西,越来越多的人无法去看深刻的东西,越来越多的人无法看需要去理性化思考的东西,不能做理性化的思维,被外部的信息所裹胁,被外部的信息所冲击,变成了一个信息茧房的“幼虫”。不管老师愿意不愿意,不管家长愿意不愿意,学生阅读的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书正在从竹简记事、甲骨记事,变成印刷体,变成手机平板,再变成未来的电子纸、电子墨水,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对阅读的方式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正从阅读纸张,处理简单的知识,被动地接受知识到处理海量的信息,以及主动地搜寻知识。智能时代在各个方面都在对人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我们不能回避这种影响。

教育要回应智能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教育不能去反复训练学生机器能做的事情,而是要着力塑造人区别于机器的创造力、社会情感能力、问题解决的意志力等等,培养完善的人格和善良、乐观、合作、同理心等良好品质,使其富有学识、智慧和能力,能为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承担责任,教育不是制造考试机器,或者培养考试机器,教育要从人的发展为中心,向智力、非智力协调发展,从以发展智力为中心,向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转变;要从以学科为中心向整体化知识教育转变,要从重视知识技能向重视知识创新转变;要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有扎实的学识,更需要让学生能够将这些学识跟实际生活情景结合起来,拥有创造性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意识、科学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实施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教学。

 未来学校将拥有主动智能的教育空间

未来学校的办学空间会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未来学校空间将不再只是简单的物理空间,而是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信息空间交互在一起,不分彼此、不分你我、虚实融合的三元融合世界。学校办学空间不仅仅以实体空间几万平米,还有网络空间几万平米,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正在虚实融合、虚实联动、虚实共生。未来的办学空间将会大幅度扩张,既包括实体的空间,也包括网络上的虚拟空间,而虚拟空间中包含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未来在学校里面,实体空间里面有成百上千项教育服务,而网络空间里面也有成千上万项教育服务,学生完全可以自由组合实体空间服务和网络空间的服务,来满足实现自己个性化发展路径的需求。未来学校不仅是要经营实体空间,还需要经营网络空间,而网络空间是以师生能获得教育服务为核心,不是以装备设备为核心。未来智能空间从技术上来看,将具有虚实融合、感知适应、数据驱动、智能管控、人机融合、自然交互、装备物联、无缝协同一系列特征。

这些特征的核心方向就是演化为拥有主动智能的未来空间,未来学校所有仪器、装备都会数字化,都会内嵌物联网、传感器,内嵌5G网络。在一个学习场景下,这些设备、这些情景信息会通过传感设备进行采集,再结合后台的数据、知识库、模型进行分析,就能够主动感知学习者的需要。在学习者没有提出要求之前,就可以精准预测需求,主动把服务提供给学习者。未来学校环境的核心特征是将拥有主动智能,而主动智能会嵌入到学习、教学、育人、评价、教研、培训、管理以及服务当中,实现真正智能化的教育空间。这是未来学校演化的第一个方向——拥有主动智能的教育空间。

未来学校将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拥有了主动智能教育空间以后,未来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会发生改变,课程、教学、学习、课程实施方式都会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课程的表现形态、课程的结构、课程的实施方式都会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课程的表现形态,未来的课程一定是线上线下结合的,在线课程将成为日常教学的常规设置,课程将会越来越多体现出线上线下融合的特点。线上的课程绝不仅仅是视频直播,还有很多样的形态,是跟实体空间交织在一起的,不分彼此、不分你我,一些课程活动在实体空间,一些课程活动在虚拟空间,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绝不是现在所谓的微课直播形态,是虚实融合、虚实联动的新型课程形态。比如我们曾设计了一个学校的绿植墙,用到智能控制的滴灌系统和环境感知系统,围绕绿植墙设计了一个科技探究项目,学生既可以看到绿植墙实体空间的东西,又能看到绿植墙背后的科学探究。这个科学探究项目,不仅仅有视频形态,呈现知识,还有线下实际观察和研究。未来的课程一定是线上线下融合,体现出在线教学与日常教学常规设置虚实融合的新课程形态。

未来课程结构会越来越强调整合化,强调知识跟实际真实情景的整合。现在新课标强调学科之间互动,实现跨学科知识融合,实现立德树人、整体育人。未来的课程越来越多地会以情景和真实的问题作为载体,实现学科知识、学科概念之间的融合,以及跨学科知识间的融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点和核心概念,更需要掌握核心概念之间的连接关系。比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是平面几何里面的直线交点,要理解本质的联系、内在的关系,掌握这种知识联系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而知识之间的关系必须跟真实情景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探究、亲自发现、亲自体验、亲自演算,只有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才能促进他们思维和素养的发展。未来我们的课程结构一定会越来越强调整合性。

学校课程有两个功能,一是传授知识功能,二是育人功能。未来传授知识功能50%-60%都应该被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所取代。课程还有育人的部分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部分,这种部分是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未来课程会越来越重视让学生在真实问题应用进行迁移创新应用。未来课程形态知识性教学会越来越多体现出个性化、适应性、精简化的形态,而课程的育人部分将会越来越多融入真实情景,跟真实情景紧密关联,形成新型的课程实施方式。

当课程实施方式发生变化,教学的范式也会发生变化。教学将从知识传递向知识建构发展,再到知识创生发展。知识传递的教学方式是一个知识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记完模拟考试,一模、二模、三模,模的学生起条件反射,这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方式,这种知识方式是有效的,几十年一直是这么做的。但是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容易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养成功利性读书的方式,不可持续。反过来把知识放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下,精心设计问题,精心提供资源,精心设计活动,精心激励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一步一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能达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且过程中有交流、讨论、自主学习、协作、运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能力和素养也可以得到发展。虽然可能获取一个知识点,本来老师讲这个5分钟就能解决,而探究需要半小时,好像效率低,但是是值得的,为什么?因为学生体验了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能力和素养得到了发展。所以,要从知识传递向知识建构发展,再进一步激发学生能够创生情景性的知识,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作品表达出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利用。未来教学的范式可以从知识传递向知识建构发展,再到知识创生范式的迁移,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更需要把知识放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去,让学生分析综合评价,乃至于创造,从浅层知识的理解到深层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让学生参与真实有意义的情景问题中,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亲自动手探究、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反思、评价和创造,在过程中加深对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体验知识迁移不同情景解决问题的过程,促成深层认知,激活他大脑中知识与知识间内在的关系,习得了解决问题的内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相对于浅层学习来说的,特点是属于理解、分析、应用层次的学习,它是一种更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强调对知识深层次加工。深度学习是内部驱动的可持续性的动机,强调学生的知识结构是联系的、系统的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能够将学生所学知识灵活迁移到不同情境中,注重过程性评价、核心素养和高阶能力评价;与其对应的教学方式是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深度学习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高水平的思维活动。高水平思维活动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提出活动的路线,能够从多种视角进行认知,能够对某一个观点有异议,能够思考和对知识做出判断,深度学习中问题和任务的设计是围绕真实问题,基于不同学科之间逻辑关系设计,学习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表达、验证、实验、对比和论证,超越简单的知识记忆等低水平的思维活动。学生需要参与高级思维水平活动,不断地思考,对各种信息和观念形成加工转换,基于新经验与旧经验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形成假设的推论,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做对比,做出检验。

深度学习核心要促进学生构建有意义的知识网络。不仅是让学生要实现知识量的增加,或者知识深度的理解;更需要让他们在核心概念之间建立起相互语义的关系,概念之间根据抽象程度建立网状关系,形成可以解决问题、有效应用丰富情境的组块。这种组块性的知识表达就是专家性的知识存储方式,这种方式的保持性和迁移性都是最好的,不仅是促进知识量和深度的增加,更需要结合知识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解,促进学生构建有意义的知识网络,这才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点。

未来学校将推动评价体系重塑

未来学校教学评价会发生变化。智能技术将提供全过程、多维、高效反馈的新手段,使得教育数据建模、教育数据分析、教育数据可视化可以实现,通过描述性统计,让我们发现纷繁复杂现象的特定规律,通过诊断性分析,可以发现某一方面特定问题,通过预测性分析可以预测学生在未来的发展和表现,这将赋能教育评价的全新发展。

有了这些大数据技术以后,完全可以通过自然的手段采集到学生课堂信息、作业信息、在线学习系统信息、体质健康信息、情感分析信息等等,把这些信息变成数字,按照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各个专业模型对学生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出学习的知识状态、知识误区、学科素养、认知能力、学习风格、注意力、学习轨迹,以可视化报表的方式呈现出来。未来不仅仅是给学生一个期末的成绩单,而是给出一个发展性评估报告。报告告诉学生一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间的关系激活了哪些、核心素养发展情况怎么样、学科能力发展如何。通过报告告诉学生哪些方面欠缺,如何提升。通过学生发展性报告可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而且发展性报告可以针对不同角色,按照不同模型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报告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给家长提供,给学科教师提供,给班主任提供,给年级组长提供,给各教研组长、校长、副校长、行政主任、区域管理者,每一个跟教学质量相关的角色都可以得到数据分析报告,以及改进建议,从而促进他们对教学改进之间的整体协同。每一个角色提高1%,累加下来就是1.01的十几次方,可能20-30%的提升,这就是数据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原理。数据提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键是流转,数据不是汇总在一起放在校长办公室,让他看数据大屏的。数据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业务流转,为每一个角色提供赋能,从而产生成熟效应,整体提升区域教学质量,形成干预性教学方案。

智能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发展,将推动整个评价体系的重塑,这种评价体系重塑体现八个方面:

第一,从评价可实现目标角度来看,从注重知识、基本能力评价,转向关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

第二,从评价功能角度来看,从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向强调精准改进、促进发展;

第三,从评价对象角度来看,从面向部分学生,转为面向所有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

第四,从评价能力本质来看,从关注个体能力和绩效表现,转为更多关注群体、团体协作的表现,从关注个体的知识迁移运用到人机结合的知识应用;

第五,从评价信息的多元化方面来看,以前只是文本形态的考试信息,而未来一定是多媒体化、多元化、丰富化的多模态的仿真测试的形态;

第六,从评价任务的角度来看,以前是试卷非典型场景,未来是融合真实生活问题,真实化、生活化、趣味化的问题;

第七,从评价方式的角度来看,以前是显性化、总结性,未来是嵌入式、伴随式、隐型评价;

第八,从评价结果反馈来看,从滞后反馈到即时反馈,从面向群体的反馈到面向群体+个体的反馈,形成一种整个教育评价体系的重构。

未来学校将拥有数字孪生的教育治理

未来学校的教育管理会发生变化。未来教育管理通过大数据可以支持智慧决策,为教育科学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让数据说话,可以实现实时监控教育运行状态,提供安全预警,安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给出预警信息,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全方位随时的远程监控指导,实现智能化应急处理。未来学校的所有仪器、设备、装备都会在数字空间里面有映射,形成数字孪生校园,实体空间发生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传感器反映到虚拟空间,虚拟空间通过分析和决策发出预警,反馈给实体空间的管理者,管理者就会采取相应的行动,促进实体空间发生变化,实现虚实联动、虚实共生、虚实融合的一种数字孪生效应,实现管理模式的一种变化。未来实体空间发生的信息都会在虚拟空间里面有所联动,而虚拟空间做出了决策会改变实体空间的状态,形成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效应。

这个过程中数据将是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联动的核心的资产,数据是最重要的。数据将为每一个角色赋能,为学生,为班主任、年级主任、教学主任,为不同角色赋能;数据将成为教育管理最核心的要素,如果能够把学校的整个数字孪生校园数据,从学生进来到离开,形成整体留下来,对于学校发展的价值可能比一栋大楼都值钱。数据是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联动的核心,数据也是驱动智能时代发展的动力,就像机械时代的汽油一样,数据是驱动智能化的汽油,数据是成为未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的生产要素。有了数据以后,教育治理将会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教育治理将从经验决策到数据支持决策;从单主体自上而下决策到多主体参与、自下而上与自下而生相结合;从静态治理到动态治理、适应性治理;从前置审批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教育是复杂系统,未来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教育仿真模拟提供人机结合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更为科学的教育治理,未来人跟电脑、人跟人工智能结合,推动新形态的教育治理将成为新的常态。

未来学校将提供按需供给的教育服务

未来学校的教育服务也会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教育空间的普适计算功能会推动学校向公众提供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泛在化,教育服务将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合,将嵌入日常生活;智能教育空间虚实融合的特点,将会推动教育服务业态虚实融合,使线上供给成为可能,线上与线下的无缝学习空间将为实现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模式;智能教育空间的实时通信功能会推动教育供给的社会化,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主体将从单一的政府和学校拓展到企业和社会;智能教育空间数据智能的特点,将会推动教育供给的个性化,通过学习分析和智能推荐,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资源和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基于智能技术,实现教育服务的极大丰富、按需供给,建立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体系,是未来学校发展的基本趋势。未来学校要从老师讲学生听、统一课程一刀切的模式,变成了解学生数据的前提下,在实体空间、网络空间里提供可以基于学生的数据组合的线上线下服务,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发展的路径,实现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未来老师完全可以给学生提供精准教学,给学生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空间,提供精准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面向学生内容的评价,未来将是网络空间和实体空间叠加,提供多形态、多种多样的优质教育服务。未来优质教育服务应该做到按需供给,实现个性化。通过这种方式,来破解教育的难题。以前教育学认为,要想达到规模化,实现每个人都有的公平,就做不到个性化,实现公平实现不了质量;有了智能技术,智能空间里面未来既能做得到每个人都有的公平,又能做到跟每个人能力相匹配的个性化,既能实现让学生全面发展,也就是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实现与每个人能力相匹配的个性化,支持个性化发展。智能技术会破解规模化覆盖与个性化支持的难题。

智能时代未来学校生态正在形成,未来的办学空间一定是网络空间跟虚拟空间叠加在一起的。这种空间里面学校和教育机构将不再是封闭的社会单元,而是通过网络汇聚作用,形成集体智慧聚变的节点,是一个充满活力、人性化和高度社会化的地方;学校不再是静态知识的仓储,而是开放的、流动的、社会性的、分布的、连接的智慧认知网络与个性化发展空间;而且这种生态环境不是一个割裂的学习空间,而是通过网络连接全球社会,连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未来生活的,学习不仅发生在学校与教室,而是终身的、全面的、按需获得的,智能时代未来学校生态正在形成。

来源:全国教育局长高峰论坛;编辑:高逸昕;审核:林超